本會簡史

 

香港華人會計師公會創於1913年,為本港專業會計師團體。目前,本會會員均為執業會計師,當中包括本港大中小會計師事務所的代表。

 

創立本會

 

1913年,政府有感華資有限公司的數目日益增多,而其記帳方式多採用中文及上進下支帳簿和進支存欠之結帳,在修訂當時有效之1911年香港公司法例時,曾擬令各華資有限公司必須用英文記帳。惟各有關人士認為在執行此項措施時將會非常困難,遂由周少岐紳士(即已故周竣年爵士之先翁)領導聯合發起向港府交涉取消此擬通過之法例。

 

政府經考慮後,亦俯順輿論民情,允予接納。將公司法例有關章節,略事修訂。以後所有有限公司,可用中文記帳,但必須加設英文之現金收支簿(即當時之香港公司法例第 121 條之規定)。

 

 

同時更規定凡欲擔任華人核數員者,必須經考試合格,方准執業。港府隨即委任劉鑄伯,何福(已故何東爵士兄弟),周少岐及袁金華(又名袁英山)四人為第一任考試委員,又以華民政務司為當然主席。

 

 


“(資料來源: 1913年11月28日香港政府憲報)”

 

 

1913年,本港舉行第一次華人核數員考試時,合格者有18人。其中以馮樂園最熱心,他於政府宣佈合格核數員名單後,隨即假座體育學校召集合格核數員舉行第一次座談會,商討組織同業公會,並獲得與會者一致贊同,即席被推舉負責起草會章,公會名稱乃定為「香港華人核數研究會,Hong Kong Chinese Auditor Research Society」。經數日,會章已定,本會便告成立。

 

 

日治時期
在1940至1941年間,港府設立戰稅部門,徵收戰稅,對核數員的需求大增。隨着港府開始徵收戰稅,本會會員大增至40多人。

 

 

1942年,本會易名為「香港華人會計師公會」。

 

 

戰後時期
本港光復後,有賴一眾前會長、副會長和理事們的熱誠與領導,本會於戰後短期內重新運作,亦有賴前人的努力,本會於業界有着舉足輕重的影響力,所提出的建議亦往往獲得香港政府的重視與關注。

 

 

1949年,本會名譽會長周竣年爵士、前會長黃茂林 (1913-1932)、前會長黃永善 (1948-1954)及前會長譚維新 (1955-1956) 獲政府委任為第二部審定會計師顧問委員會委員,專職檢討審定會計師資格考試。

 

 

1963年,香港華人會計師公會獲英國國徽章院 (College of Arms) 頒授徽章,並沿用至今。此等榮譽只頒予具有重要地位之人士或組織。此項授章乃紀綠於英國倫敦徽章院。

 

 

由於環境需要,本會又先後委派潘永祥,麥慶彰負責起草及修訂本會章程,由本來按社團條例註冊轉為按公司法例註冊。本會於1971年12月31日獲當局正式批准註冊為有限公司而本會名稱亦特別豁免不需加上「有限公司」之字句。

 

 

 

 

近年之發展

1913 年:  創立本會
港府舉行第一次華人核數員考試時,合格者有 18 人。馮樂園召集合格核數員舉行第一次座談會,商討組織同業公會,並獲得與會者一致贊同,即席被推舉負責起草會章,公會名稱乃定為「香港華人核數研究會,Hong Kong Chinese Auditor Research Society」。

1942年 :「香港華人核數研究會,Hong Kong Chinese Auditor Research Society」易名為「香港華人會計師公會」,會員人數有 40 多人。

1963年 : 獲英國國徽章院 (College of Arms) 頒授徽章,並沿用至今。

2007年 : 接受受僱於執業會計師事務所工作之合資格會計師申請成為本會附屬會員。

2013年 : 成立 100 周年,接受於香港境外執業之執業會計師申請成為本會境外會員。

2014年 : 凡合資格之會計師,毋須受僱於執業會計師事務所,均可申請成為本會附屬會員。

2018年 : 首屆世界華人會計師大會成功舉辦,活動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華人會計師聚首一堂,探討華人會計師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的發展機遇。

2020年 : 香港及國際受新型冠狀病毒的重創,經濟、民生及營商環境亦帶來重大改變,以視頻方式進行網上會議和舉辦研討會開始普及。

2022年 : 本會兩位前會長 ( 林智遠及黃俊碩 ) 榮任香港第七屆立法會議員,林智遠前會長更於 2022 年7 月獲國務院委任為香港審計署署長。

2023年 : 第二屆世界華人會計師大會及首屆世界華人會計師聯盟結盟儀式成功舉行,當中包括38個盟友團體從世界各地來港親臨盛會。聯盟標誌著華師的重要里程碑,擴大了其在香港以外的影響力,建立了一個全球華人會計專業人士的聯繫網絡。